close
一名2歲多幼兒出生後都吃母乳,幾乎沒有副食品,加上家長捨不得孩子曬太陽,導致 O型腿,診斷發現是因為缺乏維生素 D,導致骨骼生長過程中無法正常鈣化。
大甲光田醫院骨科王迺輝指出, 2年陸續發現 4個病例,都是因為孩子開始站立學走後,發現雙腳變形有 O型腿才就診,經治療已改善。
其中 1名 3歲半女童因下肢骨骼變形,就診時膝、踝及手腕粗大, X光顯示明顯病變,進一步檢查發現為腎小管酸血症所引起的佝僂病。另 3歲與 1歲姊弟為家族性佝僂病,因腎臟先天無法維持磷質引起鈣、磷質不平衡,導致骨骼生長發育異常。
王迺輝指出,佝僂病又稱軟骨症,發生率約僅二十萬分之一,多發生在 6個月∼ 3歲大幼兒,致病原因包括營養不良、缺乏鈣質等,最主要還是維生素 D缺乏所引起。
骨骼的生長、鈣化主要靠身體中鈣與磷質的代謝,其代謝需要維生素 D,因為它控制腸胃道吸收鈣;且維生素 D需經過肝腎的作用,才能變成活性有作用的維生素 D。一旦人體缺乏維生素 D,可能抽筋、骨骼鬆軟、肌肉無力、易骨骼變形、骨骼疼痛、下胸廓凹陷、生長遲緩等。
王迺輝建議,適度為寶寶補充維生素 D與鈣質,維生素 D食物包括魚油、蛋黃、穀物、奶油、鮭魚及沙丁魚,鈣質較多的食物有牛奶、奶酪、優酪乳、豆漿、豆腐、綠色蔬菜、核果、小魚干等。
孕婦與哺乳婦女也應每天補充維生素 D( 10ug)。幼兒每週應有幾次手、臉部曝曬陽光約 10∼ 15分鐘,因為紫外線可刺激皮膚產生維生素 D。但需注意避免過度曝曬,以免曬傷。
企鵝Pen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