錯誤方式1/採取命令口吻
當寶寶年紀還小,家長的命令語氣也許可以在管教寶寶行為時,展現不錯的效果,但隨著孩子越來越大,漸漸開始質疑父母指令背後的原因,因此若家長僅提出命令,卻未附帶解釋,可能造成孩子拒絕服從。
錯誤方式2/威脅無限增加
威脅口吻也會成為孩子日後學習到的說話方式之一,楊琬琳心理師指出:「在同儕中,經常能聽到某些孩子說出『你不跟我玩,我就不分你吃糖果』等話語,由此可見,父母不正確的管教語言,可能導致孩子潛移默化學習,間接使其人際關係遇到瓶頸。」
錯誤方式3/打罵手段不可取
利用打罵方式教育,或許可以達成心生畏懼的效果,但若家長未提供另一項可用來取代錯誤行為的選項,那麼下次孩子仍有可能繼續犯錯而被處罰,永遠學不到哪些是應表現的正確行為。
錯誤方式4/過度管教&過度教養
因此在面對管教的天秤時,父母務必要拿捏好分寸,以免孩子無法建立良好的界線與價值觀,舉例來說,被過度管教的孩子在社交上恐遇到困難,生活自主方面也難以獨立進行;而過度溺愛則可能造成孩子價值觀偏差,認為他人應滿足自己提出的所有要求。
錯誤方式5/冷漠與忽略的一線之隔
若父母以冷漠態度進行管教,無論孩子做出任何反應,都獲得相同的結果,可能導致孩子懷疑自己是否被愛,冷漠的情感反應會使寶寶無所適從,更影響其自我概念。
**錯誤方式6/利誘非長久之計
洪梅禎心理師提到,部分家長易將賄賂與獎勵混為一談,其實賄賂與獎勵的差別在於哪一方擁有主控權,「利誘」是由孩子來決定是否配合家長,而「獎勵」則是由家長來決
詳細資料請參考:https://www.top1health.com/Article/251/2613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