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1a627f8e-1a3e-44a6-974e-8a69f5b08c70_1  

愛運動卻不運動 的矛盾現象

運動的好處多多,但在升學至上的台灣,無論是運動風氣的推廣或體育教育的扎根,仍有極大的進步空間。

根據兒童福利聯盟去年底發布的「2012年兒童運動狀況調查報告」,我國學童普遍存在「愛運動卻不運動」、「體育時數、社團偏少」及「白斬雞體質」等3種現象。

兒盟發現,超過9成的台灣學童自稱喜愛運動,另有55.4%愛運動甚於玩電腦、63.7%愛運動多過看電視;但實際上,超過7成的孩子,每周放學後的運動時間不到兩小時;而看電視及上網的時間,卻各為運動的7倍及5倍。

此外,和世界各國相較,台灣中小學的體育課時數也明顯偏少,如國小學童每周僅有80分鐘的體育課,遠低於法國(200分鐘)、中國大陸(185分鐘)、美國(100分鐘),也不及日本、新加坡的90分鐘。

由於運動量不足,台灣學童普遍形成肥胖、不耐操的「白斬雞」體質。報告中指出,28.1%的學童每個月都在感冒;4成以上的孩子身體質量指數的BMI值不是過輕就是過重,更有57.7%的學童,只要跑步400公尺,就覺得胸痛或呼吸困難。

聯合國肥胖監測小組(IOTF)2011年的調查也發現,我國6~18歲兒童的肥胖盛行率高達26.8%,位居世界第十六重,也比日本、韓國、中國大陸、新加坡的孩子還重,堪稱是「亞洲第一胖」。

原因:乏善可陳的體育課
台灣孩子為何會有內心熱血,卻不運動的弔詭現象?
兒福聯盟研究發展處研究員洪毓甡指出,我國小學體育課的時數不但偏少,課程內容也很單調,常離不開打球、跑步、體操等範疇;「看影片」、「借課考試」更是司空見慣的常態。

欠缺專業師資,正是體育課內容貧乏的主因。教育部今年6月公布的〈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〉指出,超過82%的國小體育教師不是體育專科畢業;也就是說,體育老師多由校內其他學科的教職員兼任。
「當老師本身對體育教育的了解有限,又如何期待他們能端出引起孩子運動興趣的教學內容呢?」洪敏甡說。

例如很多體育老師喜歡讓小學生打躲避球,表面上孩子們玩得開心,老師也樂得輕鬆。但台北市立大學運動教育研究所教授周建智卻提醒,躲避球的攻擊權,往往掌握在少數幾個球技過人的學生手中;而閃躲能力「肉腳」的孩子,則常被當成目標物攻擊。長期下來,很可能影響孩子們的運動表現及自信心。

「這種以打到人為樂趣的運動,實在不該成為體育課的主流,」他語重心長地說。

資料來源:

http://tw.sports.yahoo.com/news/%E8%B6%8A%E9%81%8B%E5%8B%95%E8%B6%8A%E6%9C%89%E7%AB%B6%E7%88%AD%E5%8A%9B-%E5%9B%9B--103956764.html

企鵝Pen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甜甜圈幼兒體能 的頭像
    甜甜圈幼兒體能

    甜甜圈幼兒體能工作室(專業幼教,體能教學)

    甜甜圈幼兒體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